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屬消化系統多發病,呈慢性病程,胃鏡下可見胃黏膜失去正常橘紅色,黏膜下血管透見,可見腸化結節,病理特征為胃黏膜腺體萎縮,可伴有腸化和不典型增生。臨床諸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多有分型,但缺乏統一標準,導師郝斌主任依據多年臨床經驗,總結出氣機辨證是 CAG 的核心辨證,在臨床中取得了可觀療效。五臟之氣機升降相互為用,相互制約,共同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整體協調。CAG 的發生與其他臟腑密切相關。從不同臟腑論治并以氣機辨證為核心對于治療 CAG 有重大的指導意義。
1 從脾胃論治
脾胃位于中焦,是氣機升降的關鍵部位,脾主升清,胃之氣以降為順,脾胃氣機升降協調,才能發揮正常的收納運化功能,反之如果脾胃氣機升降失常,氣血生化乏源,人體抵抗力下降,多種脾胃疾病就容易產生。根據脾氣宜升胃氣宜降的特性,應以健運脾胃、理氣止痛為大法。
2 從肝論治
肝主疏泄,可使全身氣機疏通暢達。在人體各個臟腑中,肝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,各代醫家采用調肝法治療脾胃病在臨床中運用頗廣,基于以下幾點:①肝與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,肝疏泄膽汁功能正常有利于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。肝調暢氣機、情志功能正??墒蛊⑽刚0l揮受納腐熟水谷功能,脾胃化生的氣血反過來可濡養肝臟?!端貑柦浢}別論》云:“食氣入于胃,而散精于肝”。②肝與脾胃在病理上亦有密切關系。情志不暢,肝郁氣滯易橫逆犯脾犯胃,致中焦氣機失衡,脾胃功能失常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“:肝陽易亢逆犯胃”。土虛木賊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肝失于濡養,致使肝失疏泄。土壅木郁:脾胃氣機失調,宜可致肝失疏泄。綜上可見,CAG 發病的主要病機是肝胃氣機失調,故從肝論治應以疏肝和胃為大法。
3 從肺論治
肺主一身之氣,脾胃之受納腐熟水谷功能正常發揮有賴于肺氣之宣肅功能正常,若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常,必見脾胃之氣升降失常,肺氣虛易累及脾(子病犯母),運化失宜而生胃病。肺與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關,肺氣壅滯,可致脾胃氣機失調,故從肺論治應以宣降肺胃、理氣止痛為大法。
4 從腎論治
腎主一身之陰陽,脾化生精微物質依賴于腎陽的溫煦,故有“脾陽源于腎陽”之說。腎藏精,《靈樞本神》說:“生之來,謂之精”,可見腎為先天之精?!昂筇熘眮碓从陲嬍澄?,是指通過脾胃化生而來的水谷精微物質。二者來源不同,但關系密切,二者相互依存,“先天之精”需要“后天之精”的不斷充養,“后天之精”又依賴于“先天之精”的活力資助。腎氣主升,胃氣主降,胃的功能正常依賴腎氣和腎陽推動和溫煦作用。故從腎論治應以補腎助陽,理氣止痛為大法來治療 CAG。
5 典型病例
李某,男,50,農民,2013 年 4 月初診?;颊叻磸桶l作胃脘脹痛不適 3 年,加重 8d 就診,既往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,每遇情志刺激癥狀加重,查胃鏡示:慢性萎縮性胃炎(中度),西醫診斷:慢性萎縮性胃炎。癥見:胃脘脹滿疼痛、納呆、便溏、噯氣,舌淡、苔白、脈弦。
中醫診斷:痞證。辨證為肝胃不和。從肝論治 CAG 與氣機辨證理論為指導,擬方為:柴胡 10g、香附 12g、當歸 15g、生地 20g、地骨皮15g、白芍 20g、廣金錢草 8g、豆蔻 12g、石斛 18g、厚樸 10g、荷梗 10g、白術 20g、茯苓 20g、甘草 10g。水煎服,1 劑/d,早晚分兩次服,服 l5劑后癥狀較前明顯減輕,連服 45 余劑后癥狀基本消失,復查胃鏡正常,隨訪一年半無復發。
參考文獻
[1]李德新.中醫基礎理論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75.
[2]龐竹怡,陸為民.調肝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的運用體會[J].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,2012,28(1):69-71.
[3] 晏萬旭. 慢性萎縮性胃炎從腎論治 [J]. 光明中醫,2012,27(9):1727-1728.